日期:2025-09-08 05:38:58
日期:2025-09-08 05:38:58
欧盟低头了,而且代价极其高昂。
白宫扔出的清单,不像一份贸易协议,更像是一张索取单。欧盟不仅要取消对美国所有工业品的关税,还要为美国的农产品、水产品打开一个特殊通道,从坚果、乳制品到大豆油,几乎是敞开大门。甚至连美国龙虾,都将继续享受免关税待遇。
这一切,只为了换取一个东西:让美国把对欧盟汽车和零部件的关税,从要命的27.5%降到15%。
汽车,就是欧盟的命门,是德国工业的心脏。特朗普精准地捏住了这一点,然后开出了一个天价。
除了关税让步,欧盟还得承诺在未来三年内,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,主要是液化天然气和原油。还要再吞下400亿美元的美国芯片,并对美国追加6000亿美元的投资。
数字冰冷,但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:欧盟不仅要开放市场,还要用真金白银为美国的能源和科技产业输血。这已经不是谈判,而是城下之盟。
布鲁塞尔的官僚们还在为保住汽车产业而庆幸,但欧洲内部已经炸开了锅。
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。凭什么?我们德国的机械产品还在被美国征收惩罚性关税,转过头就要给美国产品免税?这是在用我们的利益,去补贴汽车巨头。
欧洲的农业团体更是愤怒。他们发现自己成了这场交易的牺牲品,汽车制造商拿到了好处,而农民们除了要面对更多廉价美国农产品的冲击,什么也没得到。
更深层次的恐惧在于,特朗普用制裁和关税作为威胁,正在瓦解欧洲的统一立场。他成功地在欧盟内部制造了分裂:保汽车,还是保农业?保德国,还是保法国?
欧盟陷入了一个死循环。妥协,只会被索取更多;反抗,又怕激怒美国,让前期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。在“维护主权”和“保住合作”之间,欧洲的战略空间被压缩到了极限。
当欧盟还在为这份屈辱的协议内部争吵时,另外两个国家已经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。
印度,成了另一个靶子。美国将印度输美商品的关税直接拉高到50%。后果立竿见影,印度卢比兑美元汇率瞬间跌至历史新低。印度央行象征性地抛售了一些美元,但根本挡不住市场的恐慌。
这道关税大墙,直接冲击的是印度数百万依靠出口为生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。渣打银行的预测很残酷:印度的GDP增速可能会因此损失整整一个百分点。对一个急需增长的新兴经济体来说,这是难以承受之重。
视线转向北美,加拿大的情况同样糟糕。
作为美国最亲密的邻居和盟友,加拿大也没能幸免。受美加关税战影响,加拿大经济在第二季度萎缩了1.6%,创下疫情以来的最大降幅。出口暴跌27%,企业投资骤降10.1%。
一连串难看的数据,逼得加拿大央行开始考虑降息。曾经被视为全球最稳定经济体之一的加拿大,如今风雨飘摇。虽然目前美国对加拿大商品的实际税率不算最高,但所有人都清楚,《美墨加协定》未来几年的重新谈判,将是另一场更严峻的考验。
特朗普的关税大棒,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一场“完美风暴”。他用最粗暴的方式,告诉世界谁才是规则的制定者。
然而,这场看似大获全胜的“胜利”,其代价正在美国国内慢慢浮现。
最直观的,是港口的集装装箱。7月份美国入境集装箱数量有过一次反弹,但那不过是企业在更高关税生效前,拼命抢运的结果。美国零售联合会的预测是,全年集装箱进口量将下降5.6%,而未来几个月的降幅可能高达17.5%。
箱子少了,意味着贸易在萎缩。贸易萎缩,意味着经济活力在下降。
与此同时,通胀的幽灵开始在美国盘旋。7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.9%,关税正在实实在在地推高物价。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三个月来的低点,人们对未来的就业和商业环境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,购买汽车、家电等大件商品的意愿显著下降。
特朗普的关税政策,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。它在向外输出压力的同时,也在对内制造伤害。企业成本上升,投资意愿降低,最终会传导到就业市场。而物价上涨,则是在对每一个美国家庭,特别是低收入家庭,征收一笔“隐形税”。
这盘棋下到这里,特朗普似乎赢了面子,在全球贸易棋盘上横冲直撞。但一个撕裂的欧洲,一个动荡的印度,一个衰退的加拿大,以及一个通胀高企、消费降级的美国,构成了一幅极其危险的图景。
这究竟是一场高明的极限施压,还是一场最终会反噬自身的豪赌?答案,可能藏在那些越来越空的集装箱里。
国家认可的配资平台,融盛配资,线上股票配资专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